關節彈響是人體的關節在運動時發出的響聲。彈響分為生理性彈響和病理性彈響。在區分時,一般可以以彈響時是否伴有疼痛來初步判斷是生理性彈響還是病理性彈響。
生理性彈響往往是關節里面有氣體,在運動的時候氣泡破了,引起彈響。在一些關節相互活動的時候如果潤滑度不夠,周圍的筋膜過于緊張,比如髖關節髂脛束或者臀大肌的筋膜與股骨大粗隆長期摩擦而局部增厚,這時髖關節活動時,尤其是髖屈曲、內收或內旋時,緊張的筋膜在大大粗隆的隆突上滑動,在髖關節內側可以聽到彈響。生理性彈響的發作時間不長,而且不伴有疼痛,運動后沒有關節腫痛等不適感。
病理性彈響則有疼痛感,并且伴有紅腫。病理性彈響往往合并有器質性的病變。關于病理性膝關節彈響,醫學上叫做“彈響膝”,主要有以下情況:
1.半月板損傷:膝關節內的半月板損傷或撕裂引起彈響,聲音可大可小,發生頻率高,常伴關節疼痛。因此,半月板輕微損傷時應盡早處理。年輕人的半月板損傷大多與運動有關。
2.膝關節游離體:膝關節內軟骨損傷或軟組織鈣化,容易出現膝關節游離體。游離體在關節里“跑來跑去”,如果突然卡在關節間隙,會把關節面軟骨卡壞,造成關節彈響。
3.膝關節滑膜皺襞綜合征:因劇烈運動、創傷等原因而發生充血、水腫、增生、纖維化而增大,阻隔在髕骨和股骨髁的關節面之間,會在關節屈伸過程中引起彈響,并伴有明顯局部疼痛。
4.髕股關節撞擊:膝關節髕股關節的撞擊引起,常發生于髕股關節對位不良或者高位髕骨的患者,這種情況,如果無疼痛,那可以暫時觀察,不予處理。如果疼痛明顯,建議醫院檢查。
5.髂脛束攣縮:膝關節周圍肌腱的摩擦,如髂脛束攣縮,此類情況一般無明顯疼痛不適,可不予處理,少數情況,如發生疼痛不適,則可能需要手術松解或者是通過手法進行松解。
6.關節囊韌帶增生:多發生于運動過多的青少年身上,無疼痛不適者可進行觀察并通過減少運動自行緩解。如果發生嚴重疼痛,應去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7.骨關節炎:由于關節軟骨磨損,導致關節摩擦增大,活動膝關節時發生響聲。如果癥狀較重,軟骨磨損嚴重,可進行手術治療。而關節內的某零部件壞了,如果不及時修理,零部件可能會越壞越多,引起相鄰的其他結構損傷。如果確定為病理性彈響,則不同時期的處理方式有所不同。
關節彈響后會發生什么?關節彈響時間久后,會出現關節疼痛,早期運動康復可有效預防這個情況。膝關節訓練方案——臀中肌的激活練習:
臀中肌實在是太弱,臀中肌肌力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使膝蓋內扣的程度更多,膝蓋外側的肌肉和髂脛束代償更多就變得更緊張,長期下去的話,膝蓋不壞才怪!對于激活臀中肌,可以采用的方法就是“貝殼訓練”。
動作要點:側臥體位,屈髖60度左右,屈膝90度;做打開膝蓋開合的動作(類似貝殼一張一合的動作);骨盆保持不旋轉;過程要緩慢,一般10—15個/組,3組/次。
靠球蹲起練習: 這個訓練就很簡單了,就算平時在家也可以做,看下面的圖我相信這么聰明的你肯定能學會。
動作要點:下蹲過程當中保持小腿與地面的垂直,臀部盡力往后坐,速度慢一點就ok了。它可以有效的刺激到股四頭肌和臀肌,并且增加髕腱的柔韌性,可以更好地鍛煉到膝蓋的穩定性。6秒/個;10個/組;3組/次;
當然,在專業機構,不能少了專業儀器的輔助。
DMS(深層肌肉刺激儀),這個就像錘子一樣的大家伙作用可不小,它可用于全身肌肉或局部肌肉痙攣的治療。通過有效增加肌肉新陳代謝并促進乳酸循環緩解疼痛,而深入、快速、持續時間極短的擊打是消除疼痛的關鍵所在。促進血液循環與淋巴回流,松弛攣縮肌肉、刺激較弱以及萎縮肌肉。有效促進肌肉張力平衡,幫助患者恢復正確體姿。
髖關節內收外展練習(氣阻):
最值得一提的地方在于它通過改變氣阻來調節訓練負荷。在抗阻內收的過程中,主要是鍛煉大腿內側的股內收??;而在抗阻外展的過程中,是為了鍛煉臀中肌肌力。
方法固然很重要,但堅持更重要!持之以恒才會有效果。